10 Jun 2014

高級時鐘

不久前在某國外生活雜誌上,看到一個關於國家軟實力的排名。新加坡第一次上榜了。但文章開門見山就說:"Singapore is nothing if not stable".下面就列舉了幾乎每個人所公認的新加坡特色:規矩、整潔、效率。

每次和別人討論起在新加坡的生活,每個人幾乎都給出以上同樣的評價,當我提出自身的一些看法和感受時,他們卻也會用這些“新加坡的好”來掩蓋或反駁我,似乎生活只在乎這些,其他不切實際的追求都是愚人發夢。

身邊有不少人是當老師的,所以也聽聞了不少他們在學校的故事。曾經在馬來西亞(或任何新加坡以外的國家)最常聽到的,就是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有多好,有多。。(自行填空500字)但在聽過這些老師們的故事後,我總會說:“如果我有孩子,我絕對不會讓他們在這裡受教育。”

我不是說新加坡的制度或社會環境不好,也沒有否定他的成功之處,但就如那本雜誌所說的,除了這些,就沒了。那種由上至下一而貫之的現實、務實價值觀,讓這個社會像時鐘那樣精準的、不停歇的運轉。你能說它不好嗎?不,他很好,如果你要買的是一個時鐘,而且是個時時刻刻與你斤斤計較的時鐘。它只管它的目標和目的,其他都是多餘的阻礙。但這個時鐘最後會帶你走到哪裡?



19 Aug 2013

病了

今天病了,留在家里休息。并非非常严重,但为了有书面证明,排了超过一个小时的队,才拿到一小张的MC,浪费了大半天可以在家休息的时间。

一大早,电话响起,又再次收到公会楼下租户“有的没的”投诉。自从公会装修以来,就真正体验了“投诉文化”,从无间断。打开电邮,又看到各个老板们一堆负面情绪的交流。我想明天重新回到工作,必然也是排山倒海的“轰炸”。

在这里工作了超过一年,看了无数次的争执、意见不合、冷嘲热讽,总在想,这就是所谓的“现实社会”吗?为什么人们总无法放下身段,放下己见,认真的聆听对方要说的事情?为什么非得在任何事情上,都要赢过对方,不能让自己吃亏?为什么非得任何事情都不能心平气和的去了解对方,圆融的交流?我们的社会不是一直都在推崇“仁爱、谦卑、真诚”吗?有些时候,我想以较为柔性的方法处理一些问题,却总会被提醒:这会让我们吃亏的,你不能这么做。怎么做好人,反而成了这个社会的“怪胎”,“不成熟”,“经验不足”?

有时我真的很羡慕,身边的人每天在工作上总有一些开心的事发生,或一些生活小趣事。而我每天期待的,却是他们只要没有太多的负面情绪交流,和把我当情绪回收桶,我都要偷笑了。说真的,工作了这么久,我没有多少次感觉到他们是真正的开心,真诚的交流,和谐的合作。大家都宛如浑浑噩噩的在维持一个,空洞的外壳。而我在里面,只求自保,赚钱。

5 Jun 2013

新马难兄难弟

今天偶然看到新加坡某小报封面报道了在土耳其的示威活动。英文题目大意为“在土耳其的留学生上街看示威,遭催泪弹洗礼,眼睛如火烧般”。

回到住所,上网查看了土耳其的现况,一片催泪弹、胡椒喷剂、水炮车,火烧街道,人民头破血流。嗯,该报真是中庸低调啊。另外,网络也真是个危险的地方啊,难怪政府要立法来保护我们。

海峡对面,竟有了同样的回响。嗯,真是难兄难弟。


3 Feb 2013

“冷藏行动”五十周年纪念会后记

今天有幸参与了新加坡二二大逮捕的五十周年纪念集会。其实我之前对这起历史事件一点了解也没有,纯粹看了些网上的简介,在半知不解的情况下,就来到了现场。

会场里,有近八成的参与者,都已苍发斑斑。台上一位位的分享者,虽然跨着缓慢的脚步,用力的看着手上的稿,但那中气十足的朗读,愤慨的情感,却无不震撼了我们。在艳阳普照的下午,会场里很安静,没有太多的吵杂声,或许大家当下的心情都是沉重的吧。

那对人民行动党和李光耀最直接的控诉,和一段段被扣留者背后的辛酸、失望和委屈,已成了最强力的利刃,去刺破那华丽的政治安稳外表,揭露它背后的暴力、黑暗与虚伪。分享者每每说到激动处,我都暗地里叫好,因为工作了半年多,我有时真的受够了那套虚华浮夸的言行和文化。或许我接触的人不多,所以总觉得在这个国度里,能为社会公共议题敢怒敢言的人,已经变得非常稀有。而我难得能够通过另一种管道,抒发心中的郁闷,还真是大快人心,得到暂时的畅解。

然而在被丛丛树木包围的会场里,一切的呐喊,似乎也随着外在的都市吵杂声,慢慢的被淹没,消失在外面那繁忙的交通人流中。年轻人在哪,政治领袖在哪,似乎都是这个国度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我曾经和某一位新加坡朋友聊起,说到以普遍新加坡人的教育程度,和国家富裕程度,我想在已有这么好的条件下,国家应该重新思考未来的走向。一味注重经济利益发展,而忽略其他更多面向的发展,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问题。现在我想,或许这个国度的人民是否能自行寻找出路,突破政府长期以来的过度管制,突破社会长期的绩效、经济利益为上的思考模式,突破那以自我为中心的门槛,重新探索人文、历史、社会公共议题等层面,并突破那些表面、公式化、僵化的模式,才能把这里打造成更宜居的地方。

扯远了。昨天最后的大合照环节,我站到了这些的长者背后与他们一起合照。我无法对他们说些什么,只能以一个年轻人的身份,与他们同在,告诉他们,我们仍在意,我们仍关心,我们也一样愤慨。历史是否能有伸张正义的一刻我无法得知,但我想只要继续的说下去,总有一天会人们是会听到的。

10 Dec 2012

黄色效应(一)


今年是特别的一年。因为我人生首三次参与的大型集会,或者媒体爱称作的“示威游行”,都在今年发生了。虽然比不起那些时不时就上报的活跃份子如黄进发或身边的一些热血朋友,但这却是我人生里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经历。

曾几何时,身为90后的我们,在中学时期只能看看报章,取笑政治人物的荒谬,与身边的朋友发发牢骚,似懂非懂的说一些政府如何待我们不公。网络新闻资讯在那时还没有现在的发达,国家发生什么大事,几乎只能看报章,而且也只挑看得懂的来看。因此很多的重要历史进程,甚至走上街头这种事,对于处在中学时代的我来说,是一点概念也没有的。

随着308政治海啸,国家氛围似乎有所转变,人民开始变得不再沉默。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马来西亚社会运动的进程。我犹记得,在709 Bersih 2.0前夕,网络上充斥着的新闻、个人推文、分析文章等,无不与这黄色浪潮有关,尤其是面子书上,大家除了热衷转发相关讯息,也纷纷换成黄色的头像,以示支持。后来在集会后,许多的争议、批判、个人经历分享,更是排山倒海的涌进来。那时,我几乎每天的心情都处于高亢状态。时而愤怒、时而感动、时而激昂。虽然本身并没亲身出席这场集会,但它的影响力和震撼,显然在网络媒体的辅助下,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待续)

5 Dec 2012

哪里

11月,是我今年最低潮的一个月。

反反复复,一时冲动得明天就想离开,一时又找到一丝的理由让自己留下多一刻。

不停的思索,从自身,到身边的环境,社会,国家,这个世界,但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自身。好久都没有这么迷茫的感觉。

半年来许多的问题,现在都纠结在一起,越滚越大。我不是转牛角尖,纯粹看着这个绳结,我找不到解决的入口。

一天十二小时,我都似乎在板着脸,没说话,内心空洞得恐怖。尝试某人对我说的方法,build something everyday。但任何细微的成果,都很快的就被这十二小时的黑洞给摧毁。

到最后,工作无成,生活也无成。就这样,处于停顿,零碎,又纠结的状态。





12 Nov 2012

不务“正业”的早晨




这是我离开校园,踏入职场4个半月后,认真看完的一则短片。虽然我已渐渐适应了工作的作息和事务,但却也慢慢看到了一种极为不健康和空虚的工作文化。

早上在去办公室的路上,我偶尔会问自己:我在做什么?我为了什么而做?工作是为了什么?如果工作占去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那人在这个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巴士的安静,路人的低头,我迷茫了。如果我不做这份工,又哪来钱还债?还房租?还种种的费用?那人生就是忙碌的赚钱和还钱吗?

我曾对身边的人说,我开始厌倦了。不是我无法忍受规律的作息和相同的工作内容,而是我感觉到了那个黑洞。我穿上社会所要看到的服装,脸开始变得和大家一样麻木,脚跟随着红绿灯的指示而行走,手开始做着对人们生活素质毫无改变,甚至还不时为了绩效、利益而伤害他人的工作。我恐惧了。

上星期看到欧阳文风的新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我们创造了这个社会,却被这个社会所支配。其实我们有那个能力去改变他"。简单的一句话,却震撼了我。

人在社会里,工作是必然的责任,因为要养活自己,养家人。但即然它是人生重要的一环,也占去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文化?更好的工作追求和目标?更好的生活素质?而不再是单单为金钱、绩效、KPI而工作的人生。为什么国家、社会、人们总爱往经济利益看?难道我们就不能放缓脚步,多看一些身边其他的事物,做一些社会所认为“无效率”、“无利益”的事吗?我们时常说,事业、家人、爱情、友情为人生的主要部分,但我们又花了多少时间在事业以外的部分?我们又为什么总得到老了,到面临生命的重大转折时,才来领悟?为什么我们不能现在就行动、去改变?

每每看到一些老人坐在牛车水的街头,望着马路发呆,我心中总有一种的无法言语的郁闷和悲戚。驼背的身影,无神的眼光,似乎残酷的揭示了这个功利社会的空虚和浮华。这是我们这些所谓年轻有为,所谓学有成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创造的未来吗?

我不想带着悲观的眼神去面对这一切,自命清高的认为,社会无法被改变,自己的人生已被他人掌控,然后又在那边自怨怨人。我曾经4个月半是如此,但我不想再这样。

论你说我不切实际也好,天真也好,我只想做回对生命、对社会有热诚的人。要你管。

17 Apr 2012

“415尋城記”有感·一


兩個星期內,就回了兩次的家。一次是自己的家鄉萬撓;一次是在古城,找到了“馬來西亞”這個家。雖然手上拿著的“藏寶圖”,是要去尋找古城遺跡,但在一步步的窺探中,那曾經非常龐大、模糊、遙遠,只出現在課本上的地方歷史,卻在這時候,零零散散的拼湊起來。我除了看到馬六甲的歷史,也看到了對這片國土的情感和記憶。就如負責帶領我們的賴老師所言,歷史不僅僅是知識,而更多的,是生命的一個坐標、定點。四年的一海之隔,更是深刻的體會到,馬來西亞政治、民生、經濟有多糟糕,還是無法大過心中對這片土地的熱誠和感情。

然而當天娓娓道來的古城故事,和被當作廢石頭般被拋棄在路旁的遺跡,卻似乎抵擋不住那龐大得恐怖的發展洪流和功利社會。政府短視的利益眼光和粗暴手段,社會的歷史感淡薄,更在其世界文化遺產的頭銜下,增添無奈和悲哀。在談話中,最後得出的結論竟然是“換政府”三個字,更是讓人苦笑三聲。而在得到“善待”之前,人們也只能通過“東挖西挖”的方式,去尋找這片土地的源頭。

她就這樣安靜的,在大家的腳下。孕育了我們,也同時被我們踐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