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un 2011

穿鼻环的牛说 2

今天早上偶然談到了我們在新加坡的未來。這裡的我們,可以指我和易蕙,也可以泛指在新加坡讀書的我們。最近大家都在attachment/internship,雖然本人並不是其中的一份子,但是談到未來人生的方向,我也並非完全沒有思考過。

自己未來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更準確的問,應該是我要怎樣的人生?當然這個問題,本來就不容易解答。這就好像問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一樣。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和意見。而且就算現在有答案了,也不見得未來一定是如此。

還是回到短期的未來吧。不用說,畢業後人人都得在新加坡工作3至4年。我還沒去過internship/attachment,所以無法從工作環境來分析,但是就這整個國家的氛圍和環境來說,我還勉強可以插上一腳。

該怎麼說呢,其實我來到這裡三年了,但是我對這裡一點歸屬感也沒有。有人在這裡久了,或許會把新加坡當第二個家,但是三年了,我就是無法油然而生出那種情懷。我一直都很想知道為何我會這樣,但是始終沒有一個答案。

在上個學期,我上了一門還蠻有趣的有關城市文化的課。(雖然我卻拿了三年來最爛的成績!虧我平時還這麼支持那位老師,哈哈 ==)其中我負責報告的文章,是Louis Wirth的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當然我看的是中文譯本)在進行細讀和整理的過程中,我驚覺他所描述的都市人生活模式和內心感受,幾乎契合了很多我心中的想法。一個在1938年的論文,到現在2011年還是那麼的貼切,實在不簡單。雖然他以一種較為消極的一面來呈現都市生活,但是我覺得也無法盡全然否定他所描述的都市一面。而且都市是未來世界的發展方向,人口越多,都市只會越來越多。

有趣的事情來了。當我做presentation的時候,我不時插入新加坡作為例子,因為那就是我本身當下最貼近的感受。但是事後,同學和老師似乎都不太認為新加坡有呈現出種種這些生活方式。(雖然當時班上只有3-4位同學)這讓我很困惑,因為我以為我找到了我無法對新加坡有歸屬感的依據,但是新加坡對他們來說,好像呈現了完全不一樣的面貌。忘了說,當中有馬來西亞人(包括老師)和新加坡人。

雖然沒有和我一樣有共鳴的聽眾感覺很奇怪,但是那也是事實。有人就是能夠很輕易的接受這片土地。每個人的內心需求不一樣。這我也理解。

有人或許會認為,是我強制排斥新加坡,或者說我不現實(薪水和治安等都比马来西亚好),或者說我不會欣賞都市之美,但是我又何嘗不想融入這裡去接受它?畢竟我在這裡至少也要呆上七年之久。我也并非排斥,只是無法全心全意的投入其懷抱中。

是遠方還有一個叫“家”的東西嗎?是我無法接受過於都市化的生活嗎?是因為家人嗎?我不知道。或許都有吧。

這裡的生活,給我的感覺,就是漂泊。大的不說,說小的。每年都得搬家,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生活變化多端,是Louis說的其中一點。最終會導致人失去某種歸屬感,因為一切事物都在快速的運轉、變化,稍縱即逝。你不會想為房間多加一點裝飾,就連要買一個家具/器具,也要想以後搬家會不會很麻煩,想多了,你就不想買了。而且每年都要為了有房間住而煩惱,又如何有“家”的感覺?Home Away From Home,曾看到NTU網頁在宣傳YOG的海報上放著這麼一個標語,還真的是看了都想大笑三聲。

(以上是前天写的)

昨天听了易蕙从attachment回来后的分享,让我部分的了解了,这里的老师和教育制度的运作。其实听了后,我就更加明白我一直以来面试失败的原因。有时我们就是要迎合所谓的“掌权人”或者大环境的要求。就好象考试一般,有个格式或范式,要考好成绩的前提,就是要先符合这个格式,或者考官想看的答案模式。格式对了,才会进一步再看你的内容。没有人会把《归田赋》当成最爱的文章,也没有人会拿母语课(中文)来教人生道理,又或者没人会管你对老师这个职业有多崇敬。在这里,都是讲系统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有创意的教学。因为中文只是一门母语课,简单来说,就是语文课。最后能够学会沟通、理解,就够了。但是,我并不仅满足于此。

所以,这里不是我最后的去所。


今日歌曲分享:

Labels:

2 Comments:

At 2 July 2011 at 14:03 , Anonymous shaowei said...

这两年来都觉得,多么希望中学有老师跟我们分享人生道理,所以我想过当老师也就是为了这个

不如先想办法把自己搞进教育界,然后才跟着自己的方式?

 
At 4 July 2011 at 23:06 , Blogger YOGHURT said...

或許 獅城不算家 但它畢竟還是一個這幾年過渡的地方
起碼讓我們了解了這個小島的生存狀況與整個大環境的氛圍。

我們不需要愛上它
但我們可以感恩緣分讓我們在這里相遇 :)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